↑ 点图可在线预览全书
特讯
- 清寧,〈2019国际博物馆日——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展览
- 〈中国丝绸博物馆“一衣带水——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重富滋子(王怡文 译),〈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特别展“文房四宝——追求清静安闲的时光”〉,《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林逸欣,〈百年收藏 再现风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中国展厅〉,《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专辑 「举大木者:任伯年的绘画世界」
- 鄧鋒,〈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概况及赴香港中文大学特展述要〉,《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馮朝輝,〈得其片纸以为荣:三论任伯年绘画艺术〉,《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李如珊,〈调和雅俗光谱的秘诀:任伯年的花鸟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劉榕峻,〈雅擅长康 传神阿堵:任伯年人物与肖像画赏析〉,《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賴毓芝,〈日本美术在中国:从任伯年到吴昌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沈揆一,〈清末的艺术赞助和海上绘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清寧,〈年未及壮 名重于大江南北:任伯年市场高价拍品排行〉,《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封面报道
- 〈广东崇正春拍:李可染《高岩飞瀑图》〉,《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博物馆
- 廖堯震,〈疗愈心灵的佛教艺术:专访馆长倪偲瀚〉,《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賴奐瑜,〈向年轻世代传达佛教艺术的魅力:专访顾问李玉珉教授〉,《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周景培,〈亚洲佛教艺术珍藏: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开幕首展暨常设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人物
- 歐陽碧晴,〈出入中西:维也纳大学倪克鲁教授访谈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思潮
- 〈衣若芬谈书艺东坡:“‘千年英雄’苏东坡的书艺人生”讲座实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文物医美
- 屈峰,〈紫檀叠落灵芝形炕几的修复与研究〉,《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非遗拾珍
- 李津,〈结绳记事 绳结系时光:访绳结艺术传承人胡林生〉,《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散步
- 嚴柳晴,〈时代遗失的气质:拜访草婴先生的书房〉,《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艺术市场
- 〈2019香港首轮春拍:苏富比、嘉德、保利、邦瀚斯拍后报道〉,《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来源显赫 重器频出:佳士得香港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春拍预赏〉,《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东京中央拍卖香港2019年春拍预告:呈献重要美术品《佛祖宗派图》〉,《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第12届国际古玩展载誉归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将化身临时博物馆〉,《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本月特赏
- 李如珊,〈巴黎,东篱〉,《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李如珊,〈万态千娇〉,《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 李如珊,〈姹紫嫣红〉,《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编辑室报告
魔都画奴│赖奂瑜
伯年先生画得奇趣,求者踵接,无片刻暇,改号“画奴”,善自比也。——吴昌硕为任伯年刻“画奴”朱文印边款
1843 年上海开埠,在此后100 年的时间里,上海逐渐发展为远东最大的都会之一。来自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的移民和其他海外移民构成了新的上海人口,促进了经济发展。开埠也导致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互撞的前沿,海派文化以此为沃土茁壮成长。繁荣的经济条件,加上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市民文化,催生出一个崭新且巨大的书画市场,吸引着周边以及南方的书画家前来施展抱负,上海成为继扬州之后又一画坛重镇,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巨匠任伯年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 年,任氏出身贫寒,父亲任淞云从事小买卖,业余为人画肖像画。任伯年自幼善画,也终其一生鬻画为生。不过,任伯年的命运与父亲不同,青年时期从绍兴移居上海后,十里洋场的多元文化与名家会聚的艺文圈都成为他画艺的养分。任伯年用笔灵动洒脱,造型与构图充满戏剧张力,色彩运用兼擅素雅与明艳,成功打造出雅俗共赏的艺术商品,一时求画者众,几乎应接不暇,自嘲“画奴”。
即日起至8 月18 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出“妙笔传神: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作为合办方的中国美术馆是收藏任氏作品的重镇,为此次特展精锐尽出,值得读者前往探访。本刊亦搭配特展制作专辑“举大木者:任伯年的绘画世界”,详细赏析任伯年的各类作品,以及他如何在上海建立起自己的事业与画名,成为炙手
可热的明星画家。
除了魔都画奴的故事,本期更有以下精彩内容。特别为读者推荐香港新开幕的慈山寺艺术博物馆,编辑部采访了馆长倪偲瀚先生、学术顾问李玉珉教授,并介绍该馆丰富多元的亚洲佛教造像收藏,深度解析这座佛寺中的博物馆。深受东坡迷喜爱的衣若芬教授来到上海,讲述其新书《书艺东坡》,并借由“文图学”的研究方法,用更宏大的视角观看苏东坡作品的历史、文献与艺术价值,详见本期思潮专栏。本期人物专栏采访了维也纳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主任倪克鲁(Lukas Nickel)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涵盖秦汉、南北朝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丝路考古艺术史,期与读者分享倪克鲁教授的学研经历和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