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2019年5月号)「举大木者:任伯年的绘画世界」

5cd4f4b4a26fd8629.jpg

↑ 点图可在线预览全书

特讯

  • 清寧,〈2019国际博物馆日——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展览

  1. 〈中国丝绸博物馆“一衣带水——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2. 重富滋子(王怡文 译),〈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特别展“文房四宝——追求清静安闲的时光”〉,《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3. 林逸欣,〈百年收藏 再现风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中国展厅〉,《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专辑 「举大木者:任伯年的绘画世界」

  1. 鄧鋒,〈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概况及赴香港中文大学特展述要〉,《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2. 馮朝輝,〈得其片纸以为荣:三论任伯年绘画艺术〉,《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3. 李如珊,〈调和雅俗光谱的秘诀:任伯年的花鸟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4. 劉榕峻,〈雅擅长康 传神阿堵:任伯年人物与肖像画赏析〉,《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5. 賴毓芝,〈日本美术在中国:从任伯年到吴昌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6. 沈揆一,〈清末的艺术赞助和海上绘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7. 清寧,〈年未及壮 名重于大江南北:任伯年市场高价拍品排行〉,《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封面报道

  • 〈广东崇正春拍:李可染《高岩飞瀑图》〉,《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博物馆

  1. 廖堯震,〈疗愈心灵的佛教艺术:专访馆长倪偲瀚〉,《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2. 賴奐瑜,〈向年轻世代传达佛教艺术的魅力:专访顾问李玉珉教授〉,《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3. 周景培,〈亚洲佛教艺术珍藏: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开幕首展暨常设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人物

  • 歐陽碧晴,〈出入中西:维也纳大学倪克鲁教授访谈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思潮

  • 〈衣若芬谈书艺东坡:“‘千年英雄’苏东坡的书艺人生”讲座实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文物医美

  • 屈峰,〈紫檀叠落灵芝形炕几的修复与研究〉,《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非遗拾珍

  • 李津,〈结绳记事 绳结系时光:访绳结艺术传承人胡林生〉,《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散步

  • 嚴柳晴,〈时代遗失的气质:拜访草婴先生的书房〉,《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艺术市场

  1. 〈2019香港首轮春拍:苏富比、嘉德、保利、邦瀚斯拍后报道〉,《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2. 〈来源显赫 重器频出:佳士得香港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春拍预赏〉,《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3. 〈东京中央拍卖香港2019年春拍预告:呈献重要美术品《佛祖宗派图》〉,《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4. 〈第12届国际古玩展载誉归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将化身临时博物馆〉,《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本月特赏

  1. 李如珊,〈巴黎,东篱〉,《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2. 李如珊,〈万态千娇〉,《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3. 李如珊,〈姹紫嫣红〉,《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2期(2019年5月号)。

编辑室报告

魔都画奴│赖奂瑜

伯年先生画得奇趣,求者踵接,无片刻暇,改号“画奴”,善自比也。——吴昌硕为任伯年刻“画奴”朱文印边款

1843 年上海开埠,在此后100 年的时间里,上海逐渐发展为远东最大的都会之一。来自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的移民和其他海外移民构成了新的上海人口,促进了经济发展。开埠也导致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互撞的前沿,海派文化以此为沃土茁壮成长。繁荣的经济条件,加上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市民文化,催生出一个崭新且巨大的书画市场,吸引着周边以及南方的书画家前来施展抱负,上海成为继扬州之后又一画坛重镇,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巨匠任伯年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 年,任氏出身贫寒,父亲任淞云从事小买卖,业余为人画肖像画。任伯年自幼善画,也终其一生鬻画为生。不过,任伯年的命运与父亲不同,青年时期从绍兴移居上海后,十里洋场的多元文化与名家会聚的艺文圈都成为他画艺的养分。任伯年用笔灵动洒脱,造型与构图充满戏剧张力,色彩运用兼擅素雅与明艳,成功打造出雅俗共赏的艺术商品,一时求画者众,几乎应接不暇,自嘲“画奴”。

即日起至8 月18 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出“妙笔传神: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作为合办方的中国美术馆是收藏任氏作品的重镇,为此次特展精锐尽出,值得读者前往探访。本刊亦搭配特展制作专辑“举大木者:任伯年的绘画世界”,详细赏析任伯年的各类作品,以及他如何在上海建立起自己的事业与画名,成为炙手
可热的明星画家。

除了魔都画奴的故事,本期更有以下精彩内容。特别为读者推荐香港新开幕的慈山寺艺术博物馆,编辑部采访了馆长倪偲瀚先生、学术顾问李玉珉教授,并介绍该馆丰富多元的亚洲佛教造像收藏,深度解析这座佛寺中的博物馆。深受东坡迷喜爱的衣若芬教授来到上海,讲述其新书《书艺东坡》,并借由“文图学”的研究方法,用更宏大的视角观看苏东坡作品的历史、文献与艺术价值,详见本期思潮专栏。本期人物专栏采访了维也纳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主任倪克鲁(Lukas Nickel)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涵盖秦汉、南北朝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丝路考古艺术史,期与读者分享倪克鲁教授的学研经历和教育理念。

廣告

第61期(2019年4月号)「不负古人告后人:张大千120岁纪念专辑」

5cad7d4e291891289.jpg

↑ 点图可在线预览全书

展览

  1. 〈香港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开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2. 〈陕西历史博物馆“慕道・臻艺——平山郁夫的丝路艺术世界”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3. 〈广东省博物馆“风・尚——18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4. 林逸欣,〈纽约鲁宾美术馆“藏传佛教中的艺术与政治”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5. 弓野隆之(何玉新 译),〈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中国明清绘画特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专辑 「不负古人告后人:张大千120岁纪念专辑」

  1. 〈巨匠的剪影:台北故宫博物院张大千120岁纪念大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2. 李如珊,〈张大千泼墨泼彩风格之发展历程〉,《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3. 蘇玲怡,〈张大千与敦煌壁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4. 王耀庭,〈借古开今,经典新诠:追溯张大千《文会图》的风格与图式传统〉,《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5. 廖堯震,〈大千腕底偏多美妇人:张大千20世纪40年代中期所绘的美人图〉,《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6. 季崇實,〈自写尘貌 博君一笑:张大千的自画像〉,《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7. 張振宇,〈依看人间万般情:张大千《赠实秋自画像》〉,《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8. 萬君超,〈我与张大千及其友人:李顺华先生访谈实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9. 廖堯震,〈谈张大千收藏的两件董源——《江堤晚景》及《溪岸图》〉,《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10. 巫伊婷,〈吾之精鉴,五百年间岂有第二人:大风堂收藏名迹〉,《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11. 清寧,〈最具“买家缘”的中国艺术家:张大千拍卖作品高价排行榜〉,《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博物馆

  • 孫少博,〈荷兰国家博物馆:立足本土 关注亚洲〉,《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人物

  • 王芷岩,〈从作品出发・传播亚洲艺术:访荷兰国家博物馆研究员王静灵〉,《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鉴藏

  • 林逸欣,〈收藏中国:近代英国藏家系列——威廉・古兰德〉,《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文物医美

  • 王婕、周倩、方小濟,〈唐卡挂绳工艺八股金刚结:养心殿唐卡《智行佛母》挂绳的复制研究〉,《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艺术市场

  1. 王非若,〈横滨国际拍卖八周年2019年春拍精粹〉,《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2. 載之,〈2019西泠春拍之名家篆刻:齐白石刻青田石王泽宽自用对章赏〉,《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3. 〈北京湛然2019年春拍精品预览〉,《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4. 〈日本美协春拍再次深挖日本名门旧藏〉,《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说故事

  • 賴奐瑜,〈脱口而出的祈祷:京都六波罗蜜寺藏空也上人像〉,《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非遗拾珍

  • 劉蕊,〈时代下的大漆之美:传统漆艺走入现代生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散步

  1. 鄭玫,〈嵊泗小旅行:品尝一座冬日的岛屿〉,《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2. 嚴柳晴,〈古城公园不怀古:漫步于上海老城厢〉,《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本月特赏

  1. 李如珊,〈权力的面孔〉,《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2. 李如珊,〈静水流深〉,《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3. 李如珊,〈幻彩山水〉,《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1期(2019年4月号)。

编辑室报告

七分人事三分天│赖奂瑜

从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绝对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张大千《画说》

关于张大千,总有好多故事可说,在世人眼中,他是那样耀眼且复杂多变。1899 年张大千生于四川的艺术世家,幼年即跟随母亲和兄长学习绘事,本应顺理成章发展为一位优秀的传统画家,然而他出生时正值清朝末年,接着数十年的时局动荡,不仅考验着这位年轻艺术家,也为他带来了机遇。

他受恩师曾熙、李瑞清影响,很早就热衷鉴赏与收藏古代大师名迹,更因时局之利,曾经入手不少绝世名品。借由梳理古代书画的风格特征和传承源流,他得以在中国绘画史中扩大师承的对象,让历代名家为己所用,使他在传统绘画领域无所不能,可谓集古人之大成。

集古之大成可说是传统脉络养成的书画家们毕生的心愿,然而张大千并不满足于此。1941 至1943 年,他远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对其艺术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画笔下的人物形象转变为饱满生动,充满健康的美感,而且线条流畅有力,赋色浓艳富丽又不失端庄,从此与传统中国文人画拉开了距离。此外,他几乎环游世界的经历也成为艺术创作的养分,造就他不拘一格的多变画风。

值得留意的是,张大千作为艺术家的经营方式也打破了常规。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最高级的艺术须是宛若天成,不该有任何经营,所以要当个受人尊崇的艺术家,讲究的是天分,经营不来。但张大千却不这么认为,他曾说“七分人事三分天”“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

他是天才,但他依然不满足于此。他勇于自我营销,敢于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大师形象,穿长袍、留长须、戴东坡巾的模样都深入人心,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与他的画业相互成就。张大千一生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即使风格变化多端,背后都透露着他个人雄健自信的气质,一扫明清以降中国文人书画那股耽溺自伤的习气,观之令人心胸豁达。

2019 年开春后最重磅的展览应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巨匠的剪影——张大千120 岁纪念大展”,本刊特搭配此展制作张大千纪念专辑,内容囊括大展精品、泼墨泼彩风格分析、大千的敦煌岁月、大千的美人图、他赠送友人的自画像、专访李顺华先生、大风堂藏名画选粹、大千高价拍品排行榜。让我们一起重温巨匠的剪影,再赴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传奇。

第60期(2019年3月号)「201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回顾」

5c860005a00583054.jpg

↑ 点图可在线预览全书

展览

  1. 〈南京博物院“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60期(2019年3月号)。
  2. 〈香港科学馆“匠心独运——钟表珍宝展”〉,第60期(2019年3月号)。
  3. 盧慧纹,〈台大艺史所策办“怀素《自叙帖》摹刻本与风格传衍特展”〉,第60期(2019年3月号)。
  4. 都甲さやか(何玉新 译),〈大和文华馆特别企划展“富冈铁斋:文人一生”〉,第60期(2019年3月号)。

专辑 「201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回顾」

  1. 廖堯震,〈市场理性成长的五项指标〉,第60期(2019年3月号)。
  2. 〈16个年度关键词(受访嘉宾:赵榆、余锦生、祝君波、程寿康、魏蔚、胡妍妍、薛世清、方政、甘学军、陆镜清、魏辉、王野夫、安藤湘桂、上明、翟健民、黑国强)〉,第60期(2019年3月号)。
  3. 王芷岩,〈古书画十大高价排行榜:三件过亿拍品 《木石图》领跑〉,第60期(2019年3月号)。
  4. 車義偉,〈近现代书画十大高价排行榜:亿元热潮降温之际,新买家助力市场回暖〉,第60期(2019年3月号)。
  5. 清寧,〈瓷器十大高价排行榜:清宫廷瓷器独占鳌头〉,第60期(2019年3月号)。
  6. 賴奐瑜,〈工艺品十大高价排行榜:古籍善本成为黑马,金铜佛像表现稳健〉,第60期(2019年3月号)。

思潮

  • 盧素芬,〈“董学”新里程碑: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国际研讨会”〉,第60期(2019年3月号)。

博物馆

  • 清寧,〈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见证沪地历史〉,第60期(2019年3月号)。

散步

  1. 嚴柳晴,〈古宅活字:到苏州元圆堂上书法课〉,第60期(2019年3月号)。
  2. 王芷岩,〈中国传统艺术的再生:访元圆堂创始人张颂仁〉,第60期(2019年3月号)。

说故事

  • 賴奐瑜,〈圆空佛:森罗万象皆具佛性〉,第60期(2019年3月号)。

文物医美

  • 曲婷婷,〈扇扇机器人穿新装:铜镀金嵌珐琅扇扇机器人表的服装分析与仿制〉,第60期(2019年3月号)。

非遗拾珍

  • 徐一卜,〈银针绣出彩色世界:哈密刺绣传承人古丽达斯・托乎逊〉,第60期(2019年3月号)。

本月特赏

  1. 李如珊,〈春来,清雅可爱〉,第60期(2019年3月号)。
  2. 李如珊,〈财神到〉,第60期(2019年3月号)。
  3. 李如珊,〈权利的颜色〉,第60期(2019年3月号)。

编辑室报告

新局│赖奂瑜

回顾2018 年,无疑是波澜起伏的一年,全球政治与经济的不确定性双双达到高峰,投资者的信心大幅下滑,再加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牵动了国际局势震荡。

各大拍卖行2018 年的成交总额较2017 年均有不同幅度的下滑。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向来与全球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受到影响也在意料之中。观察2018 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不难发现拍卖公司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量取胜的营运模式已经宣告死局,接下来势必进入提高拍品质量、追求拍品特色、发掘拍品学术内涵的激烈竞争。

在本月“2018 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回顾专辑”中,尧震提出“五项指标”,分析面临全球经济环境衰退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看似表现不如2017 年亮眼,但其实正处于不断调整、稳中向好的阶段。除了值得思考的“五项指标”,本期特邀16 位市场专家、拍卖公司高层、古董商,从不同角度回顾2018 年拍卖市场,提出每个人的“年度关键词”,为读者提供专业且贴近市场的观察,在此特向助力的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在16 个年度关键词之后,编辑部分类整理了2018 年古书画、近现代书画、瓷器、工艺品十大高价排行榜,供读者参考查询。

竞争与挑战都可能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转机,而在金融风险升高的前提之下,部分资金流入艺术品产业以规避贬值风险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些因素都将刺激市场开创新局。或许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拍卖市场,它将不再盲目地呼唤春燕,能够真正尊重学术专业,带领新一代收藏家发掘中国艺术品的历史意义与美学价值。

年假返工至今,上海持续阴雨绵绵,我们特别请“本月特赏”专栏作者如珊以暖暖的黄色为主题,精心挑选了三件相关文物,用以提振开工精神。此外,本期更包含了深入报道上海博物馆董其昌研讨会、体验苏州元圆堂与英国王储基金会办的书法课程、走访人气火爆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解析台大艺史所“怀素《自叙帖》摹刻本与风格传衍特展”等精彩内容。祈愿新的一年,与读者在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道路上继续相伴。

第59期(2019年2月号)「贺岁迎祥• 紫禁城里过大年」

5c64e9f3e32a18938.jpg

↑ 点图可在线预览全书

展览

  1. 〈浙江省博物馆“佛影灵奇——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2. 王靜靈,〈台北故宫博物院“亚洲探险记——十七世纪东西交流传奇”特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3. 富田淳(何玉新 译),〈唐代书法的闪耀之星:“书圣之后书法特展”介绍〉,《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专辑 「贺岁迎祥• 紫禁城里过大年」

  1. 金路,〈国泰民安 家蒙福祉:迎新之际清代皇帝所用所想寄予的家国情怀〉,《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2. 任萬平,〈天灯与万寿灯复原纪事:为盛世中华再添华彩〉,《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3. 李天垠,〈图画说新春:清宫绘画中的年节场景及其象征意涵〉,《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4. 王彥,〈御笔赐福:清代皇家年节宫殿陈设中的书法元素初探〉,《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5. 李天垠,〈年节无休的守护者:清代宫廷门神画探微〉,《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6. 畢雪,〈重现辉煌:故宫博物院门神沥粉贴金工艺〉,《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7. 〈皇帝与重臣的品茶时光:重华宫茶宴与三清茶碗〉,《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8. 〈金龙大宴桌:皇家宴会的饮食与仪礼〉,《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9. 〈宫墙内的年节乐章:清代宫廷音乐与宫廷戏曲相关文物〉,《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10. 〈皇家限定!春节花卉布置指南〉,《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11. 〈三阳开泰山子、玉十二辰:两件清宫吉祥摆设品赏析〉,《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文物医美

  1. 展菲、羅涵、孫鷗,〈梅开五福:紫檀木边嵌料花梅花图挂屏的研究与修复〉,《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2. 德山亞希子 与谈、撰述(晉介辰 译),〈装裱师“井口古今堂”和关西收藏家:大阪市立美术馆“阿部收藏的诸相”学术研讨会纪要之二〉,《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思潮

  1. 趙炳文,〈诗画园林:清代宫廷园林绘画的意义和价值〉,《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2. 林琬娸,〈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中国古代黄金工艺”讲座系列〉,《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鉴藏

  • 林逸欣,〈收藏中国:近代英国藏家系列——乔治・素廷〉,《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非遗拾珍

  • 方雲,〈绫锦照眼,但为君故:日本京都西阵织〉,《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散步

  • 鄭玫,〈宁波风土记:梅山岛的故事〉,《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本月特赏

  1. 李如珊,〈微光之红〉,《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2. 李如珊,〈朝霞之艳〉,《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3. 李如珊,〈红斗篷〉,《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9期(2019年2月号)。

编辑室报告

皇帝的新年愿望│赖奂瑜

元年元旦,海宇同禧,和气致祥,丰年为瑞。愿共天下臣民永享升平,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乾隆元年元旦《开笔吉语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若说清宫较盛大的节日,应是元旦、冬至、万寿节,其中尤以元旦的仪典最具政治意涵。每年元旦子刻,皇帝在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处行“明窗开笔”仪式,是这天最重要的活动。他先以寓意政权永固的金瓯永固杯饮用屠苏酒,并亲手点燃玉烛长调烛台,接着将万年青翠毫笔拿到吉祥炉上熏香,然后才正式在黄笺上以朱、黑二色写下吉语,祈愿新年国泰民安。皇帝御书的《开笔吉语笺》写毕即以专门的黄匣封存,包括继任皇帝以内的任何人都不可开看。

皇帝过年都许什么愿呢?乾隆元年元旦,乾隆皇帝的新年愿望是“海宇同禧,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又“愿共天下臣民永享升平,所愿必遂,所求必应,吉祥如意”。今人读来或许觉得内容很官方,但在当时的节庆活动中,皇帝的一举一动都象征着对国家的吉祥祝祷。审视留存至今的清宫年节相关文物,会发现它们无论等级高低,几乎都蕴含着祈求国运昌隆、家族和睦、子孙绵延的心愿。这些愿望在现代依旧成立,人们依旧希望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进而构筑自己的幸福家庭。这样看来,清朝皇帝的新年愿望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今年春节,编辑部与故宫博物院“紫禁城里过大年”筹展组合作企划杂志专辑,为读者引介故宫博物院“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本次大展采用较多的复原陈列,例如将相关的书画与器物对照展陈,并运用动画、视频、音乐、投影、熏香等多种媒介来丰富感官体验。此外,筹展组在紫禁城的开放区域都布置了宫灯、春联、门神的复制品,用整个紫禁城营造沉浸式的观展环境,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清宫欢庆春节的气氛,是故宫博物院院史上提用文物最多、展陈面积最大的展览,非常值得读者专程前往观赏体验。

在此特别感谢故宫博物院“紫禁城里过大年”筹展组的所有成员,更要感谢任万平副院长、器物部副研究馆员金路老师、书画部副研究馆员李天垠老师给予我们编辑工作的支持与协助。

第58期(2019年1月号)「董其昌的超越」

5c3301611b0ad9869

↑ 点图可在线预览全书

特讯

  1. 季崇實,〈香港佳士得秋拍巨作苏轼《木石图》4.636 亿港元成交〉,《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2. 〈华艺国际(香港)综合艺术大楼暨艺术空间SPACE 229 开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展览

  1. 〈苏州博物馆“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特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2. 陳玉秀、林容伊、林致諺、高于鈞,〈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品味花器与生活特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3. 林逸欣,〈“千载霓霞:鲍氏东方艺术馆及竹月堂藏唐至清一道釉”展览〉,《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专辑 「董其昌的超越」

  1. 凌利中,〈丹青宝筏:董其昌的艺术超越及其相关问题〉,《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2. 〈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3. 王靜靈,〈我把古画变小了:从董其昌题《小中现大册》看缩本与仿古的问题〉,《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4. 許萬里,〈吾家董源:董其昌的书画收藏与“南北宗”理论的建构〉,《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5. 巫伊婷,〈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董其昌书风的形成〉,《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6. 顏曉軍,〈《戏鸿堂帖》的神仙之迹:董其昌刻《黄庭内景经》研究〉,《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7. 何炎泉,〈吾书一变,世有明眼人:董其昌书法之物质性及其书学成就〉,《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8. 李如珊,〈董粉俱乐部:董其昌仿古心法、南宗路线的追随者与发扬者〉,《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博物馆

  • 陳杰,〈甘肃省博物馆:丝路文化的见证者〉,《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文物医美

  • 楊曉晨,〈报时声响 技艺永存:一件德国顺全隆洋行铜座钟的修复〉,《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说故事

  • 巫伊婷,〈隔代知音:姚绶《拜张伯雨墓诗》卷〉,《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思潮

  1. 王耀庭,〈阿部房次郎特展外一章:大阪市立美术馆“阿部收藏的诸相”学术研讨会纪要〉,《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2. 林琬娸,〈认识明式家具之美:叶承耀“中国文化讲座系列:明式家具”讲座〉,《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鉴藏

  • Jan van Campen(陳玟屹 译/賴奐瑜、清寧 校对),〈品位、体面、道德难题:陈列中的中日外销瓷〉,《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非遗拾珍

  • 張冬萍,〈锣钹齐鸣 舞板划空:二渠村的云阳板〉,《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散步

  • 嚴柳晴,〈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看见生活的可爱之处〉,《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本月特赏

  1. 李如珊,〈松之森〉,《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2. 李如珊,〈风之森〉,《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3. 李如珊,〈雪之森〉,《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8期(2019年1月号)。

编辑室报告

渡河宝筏│赖奂瑜

余少喜绘业,皆从元四大家结缘。后入长安,与南北宋五代以前诸家血战,正如禅僧作宣律师耳……解脱禅固无藉此,然学欲望见古人门庭蹊径,斯亦渡河宝筏。——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2018 年年末,经过数年筹备,国内规模最大的董其昌书画展“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终于在上海博物馆开展,世界各地的书画爱好者皆赶赴盛会,年底的申城一时热闹非凡。

董其昌作为启迪后世的一代书画创作与理论宗师,其作品入藏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相比之下,以董其昌为主角的展览却并不多。至今较具规模的有:1992 年美国纳尔逊 – 阿特金斯博物馆“董其昌世纪展”,2005 年澳门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等共同主办“南宗北斗——董其昌诞生四百五十周年书画特展”,2016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2017 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与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联合举办“董其昌与他的时代:明末清初的连绵趣味”。

上博是董其昌传世书画的重要收藏与研究机构,此次“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除了自身丰富的馆藏,还遴选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海内外15 家收藏机构的董其昌作品及相关作品共计154 件(组),阵容强大。此外,上博具备数十年董其昌研究的学术基础,展览自选件、展陈乃至图册都展现了深厚的学术积淀,被业内称为一次“研究型展览”,是当下董其昌研究最新进展的转化和呈现。

董其昌的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以及“南北宗”的画史观,都在16 世纪下半叶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博书画部主任凌利中说:“回顾近现代百年美术史历程,无论是书画鉴赏、画史撰写和实践创作,董其昌是文人画史上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人物。”

趁着此次世纪大展,我们组织了海内外学者为读者献上“董其昌的超越”专辑,也期待大家能带着本期杂志到上博对照实物,登上董其昌的“宝筏”,优游于中国书画史的滔滔江河。

董巨正脉,惟思翁得传。此卷虽仿米南宫,然笔法仍归之北苑,真丹青宝筏,后学师模,玄翁当宝藏之,不可作寻常观也。——王鉴《跋董文敏仿米南宫山水卷》,取自《虚斋名画录》

第57期(2018年12月号)「清代戏画」

古美术封面-12月.jpg

特讯

  • 〈故宫博物院展出谢稚柳、陈佩秋、傅申、陆蓉之作品〉,《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展览

  1. 史明理(林逸欣 译),〈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权势与拥有——中国书法与题铭文物”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2. 〈上海博物馆“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3. 羅文華,〈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4. 〈“你”——苏州博物馆邵帆个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专辑 「清代戏画」

  1. 劉政宏,〈神似・形似・神形并妙:晚清宫廷演剧与戏出人物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2. 王芷岩,〈清宫戏楼:中国古代剧场的“缩影”〉,《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3. 張靜,〈纸上氍毹 传神写照:清中叶至民国时期的昆戏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4. 王拓,〈画中有戏 百看不腻:民间戏曲年画的图像生成与播化〉,《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5. 王拓,〈戏曲年画《盗仙草》:中国南北四地图像风格对比〉,《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6. 于毅穎,〈传承与误读:中国戏曲及戏画在欧洲的传播〉,《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7. 于毅穎,〈唱不尽的戏文,道不尽的故事:一组大英图书馆藏外销水彩戏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思潮

  • 巫伊婷,〈台北故宫博物院“皇室文物的鉴赏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鉴藏

  • 林逸欣,〈收藏中国:近代英国藏家系列——艾伦・巴洛爵士〉,《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博物馆

  • 清寧,〈无锡博物院:传承・故事・驻足〉,《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文物医美

  • 廖安亞,〈繁花下的静谧:宋人《夜合花》册页的赏析与临摹〉,《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非遗拾珍

  • 方雲,〈咚咚傩鼓饯流年: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傩舞〉,《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说故事

  1. 巫伊婷,〈游仙唱和:杨维祯《草书游仙诗》轴〉,《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2. 謝金魚,〈会津之春:鹤城边的少女〉,《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散步

  • 嚴柳晴,〈到上海外滩“采花”:外滩建筑群花纹特赏〉,《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艺术市场

  1. 季崇實,〈中国嘉德2018 年秋拍大观之夜拍后特报〉,《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2. 廖堯震,〈中国嘉德大观之夜安思远藏善本碑帖十一种以近两亿元成交〉,《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本月特赏

  1. 李如珊,〈北国花式滑冰〉,《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2. 李如珊,〈观雪〉,《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3. 李如珊,〈数九,盼望春天〉,《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7期(2018年12月号)。

第56期(2018年11月号)「欧洲风尚•中国制造」

5bea8f18911c72748.jpg

↑ 点图可在线预览全书

展览

  1.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石湾是个美陶湾”〉,《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2. 詹镇鹏,〈神界与凡俗的交融:喜马拉雅与蒙古文物萃珍〉,《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3. 泉萬里(何玉新译),〈大和文华馆“四季探访:细腻感性的四季绘传统”〉,《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4. 林逸欣,〈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传神:中国艺术中的人与仙”展览〉,《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专辑 「欧洲风尚•中国制造」

  1. 〈销往世界的“CHINA”:试论中国古代外销陶瓷的航线〉,《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2. 王冠宇,〈早期中葡贸易的实物见证:一组1552 年葡萄牙铭文玉壶春瓶〉,《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3. 劉朝暉,〈克拉克瓷器新论:以出土新资料为中心〉,《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4. 王平,〈纹章瓷的图案布局及图像来源:以18 世纪销往英国的纹章瓷为例〉,《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5. 李曉欣,〈瓷器上的东西交会:英国V & A 馆藏中国外销瓷赏析〉,《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6. 李如珊,〈式多奇巧 岁无定样:中国古代外销瓷中的“广彩”〉,《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7. 孫悅,〈彩绘东方:迈森瓷器上的“中国风”与“日本味”〉,《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8. 清寧、王芷岩,〈西方古董商眼中的中国瓷器:桑托斯—伦敦的外销瓷市场〉,《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人物

  • 王芷岩,〈从研究服装史到画水彩:包铭新的多样人生〉,《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文物医美

  • 亓昊楠,〈“宫廷御医”联手卡地亚“西医”:问诊故宫百年珍藏古钟表〉,《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思潮

  • 盧素芬,〈四王典范的转移:故宫博物院“四王”暨清前期书画研讨会纪要〉,《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说故事

  • 巫伊婷,〈寄于云林:张雨题《倪瓒像》〉,《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非遗拾珍

  • 康富強,〈篾丝勤拈愿昼长:记苗族竹编非遗传承人马明中〉,《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博物馆

  • 陳杰,〈旅顺博物馆:众珍罗列,璀璨成章〉,《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散步

  • 嚴柳晴,〈秋日散步上海老江湾:被遗忘的建筑师和他的“小故宫”〉,《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艺术市场

  1. 王芷岩,〈古今碰撞 强强联合:2018 典亚艺博× 水墨艺博〉,《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2. 林琬娸,〈从文人水墨到坐具、金银器:香港典亚艺博×水墨艺博学术讲座报道〉,《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3. 〈2018 香港首轮秋拍苏富比、嘉德、保利、匡时拍后报道〉,《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4. 林逸欣,〈顶级私人收藏亮相埃斯卡纳齐“诺曼・库兰德六朝艺术珍藏展览”〉,《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本月特赏

  1. 李如珊,〈想长安,心萧森〉,《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2. 李如珊,〈漂于秋日〉,《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3. 李如珊,〈皇帝与公主的父女时光〉,《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6期(2018年11月号)。

编辑室报告

中国制造│赖奂瑜

本月我们呈献“外销瓷专辑・欧洲篇”,以中国澳门、广州以及欧洲诸国为舞台,讲述中国外销瓷作为全球爆款商品的故事。

故事要从葡萄牙人说起。1415 年葡萄牙人占领非洲北端的休达(Ceuta),自此开启建立海上帝国的霸业之路。1497 年,探险家达・伽马(Vasco da Gama,约1460—1524)率领舰队经好望角成功驶入印度洋。1511 年,葡萄牙人占领太平洋西端的马六甲,但他们的首要目标是中国。至1517 年,葡萄牙人开始在广东沿海活动,1553 年终于入据澳门,开展数条以澳门为据点的贸易航线,正式开辟了中国到欧洲的海上直接贸易。

在葡萄牙人的航线建立之前,欧洲只有极少部分的人能获得中国瓷器。自此以后,17 世纪初的荷兰、英国商人都扩大了对华贸易的规模,在这个背景下的欧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机会购买中国瓷器,江西景德镇陶瓷作坊甚至开始接单生产订制的瓷器。发展到18 世纪,大量的欧洲版画、藏书票、硬币以及各类器皿作为样品被运到中国的陶瓷作坊,供陶工和画工参考仿制。其生产规模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依然十分可观。以纹章瓷为例,现存纹章瓷的图案数量仅英国藏品就有至少6000 种。

中国外销瓷器结合了固有美学元素与外来纹饰,形塑出一种特殊的异国情调,得到各国消费者的喜爱与追捧,而且又通过订购的行为,使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文化、风俗、宗教、生活习惯都化作器型与图案清晰地呈现在瓷器上。或许找不到其他畅销全世界的商品,能像中国外销瓷这样,成为多民族共同参与创造的载体了。

今秋观展的行程满满,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重磅展览“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外,还有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现正展出的“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展。此批饰品与法器都出自香港梦蝶轩和承训堂收藏的喜马拉雅与蒙古地区文物,种类繁多且质量精良,实属近年罕见。编辑部还特别为读者推荐日本大和文华馆“四季探访:细腻感性的四季绘传统”展,让观众透过江户时代的绘画,沉浸于纤细的季节更替之美,十分应景。

第55期(2018年10月号)「阿部房次郎150周年诞辰纪念」

↑ 点图可在线预览全书

展览

  1. 〈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绘画特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2. 陳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3. 魏崴,〈渔山逸韵:吴历的师承与传人〉,《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4. 巫伊婷、李如珊,〈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5. 瀧朝子(賴虹聿译),〈日本大和文华馆“建国1100年•高丽”特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6. 鄭銀珍(王怡文译),〈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高丽王朝建国1100周年纪念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7. 林逸欣,〈美国迪美博物馆“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8. 林琬娸,〈香港海事博物馆“十三至十八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9. 王一竹,〈“诗・韵——当丰子恺遇上竹久梦二”策展记〉,《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专辑 「阿部房次郎150周年诞辰纪念」

  1. 森橋なつみ(何玉新译),〈阿部房次郎与中国书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2. 蘇玲怡,〈打开故事封包:三件早期宗教与人物画解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3. 賴奐瑜,〈特写:传唐王维《伏生授经图》卷〉,《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4. 廖堯震,〈再现自然与人文风景: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六幅宋代山水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5. 高明一,〈自书其意:北宋苏、黄、米三家名迹〉,《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6. 高明一,〈特写: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7. 李如珊,〈隐士的时代: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南宋遗民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8. 巫伊婷,〈风格幻变之间:以阿部房次郎藏品观明代画史〉,《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9. 王芷岩,〈特写:董其昌《盘谷序书画合璧》卷〉,《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10. 劉榕峻,〈传神赋意,竞以丹青:阿部房次郎藏清代绘画选介〉,《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鉴藏

  • 林逸欣,〈收藏中国:近代英国藏家系列——维克多•沙逊爵士〉,《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博物馆

  • 唐之淼,〈诺顿西蒙博物馆:玫瑰山谷间的艺术明珠〉,《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思潮

  1. 林琬娸,〈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考古新发现明正统、景泰、天顺御窑瓷器”研讨会纪实〉,《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2. 唐之淼,〈记“青藏高原丝路与艺术论坛——波罗艺术与中国”研讨会〉,《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3. 林琬娸,〈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古代社会生活”演讲纪要〉,《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非遗拾珍

  • 李悅雯,〈一寸银品  一片匠心:记云南民间工艺大师寸光伟〉,《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文物医美

  • 張晶晶,〈故宫旧藏戏靴外形还原:“齐天大圣”戏靴的支撑设计制作与保护〉,《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说故事

  • 巫伊婷,〈相见大都:张雨《致玄卿札》〉,《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散步

  • 嚴柳晴,〈秋游琉璃厂:误入昨日老北京〉,《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本月特赏

  1. 李如珊,〈西子之魅〉,《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2. 李如珊,〈秋色,人间仙界〉,《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3. 李如珊,〈天都绝景〉,《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5期(2018年10月号)。

编辑室报告

1911│赖奂瑜

今十余年耳,朴孙所藏北宋以前之迹,流入我邦者三分之二,而其入我邦之半,则又归阿部君爽籁馆矣。

——节录自内藤湖南《爽籁馆欣赏》第一辑序言

1911 年,对于中国文物而言,可谓关键性的一年。在这一年,辛亥革命爆发,老旧的清朝土崩瓦解,中国陷入动荡。原本富于收藏的皇室成员、高官大臣因逃难之故纷纷出售藏品,大批文物自此于战乱中散佚,甚至流往海外。正是在此时,日本京都学派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呼吁关西的政治、财经界人士群起搜集中国书画,上野理一、阿部房次郎、黑川幸七等关西家族纷纷响应他的号召,之后又有山本悌二郎、住友宽一、桥本末吉等著名藏家投入中国书画收藏。

这些日本学者、藏家、古董商拥有共同目标,彼此支持配合,终使中国书画珍品逐渐汇聚于关西地区。百年之间,这些名品经捐赠或寄藏,于关西各大美术馆得到了栖身之所,也使关西成为傲视全世界的中国书画宝库之一。

内藤湖南的行动与其文化史观密不可分,他在著作《日本文化史研究》中写道:“日本文化就是东洋文化、中国文化的延长,是和中国古代一脉相承的。所以,要想知道日本文化的根源,就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化。”事实上,在辛亥革命前夕,1910 年内藤湖南与京都大学的同事狩野直喜、富冈谦藏等人已为了调查敦煌文献前往北京。其间他们还拜访端方,欣赏了以(传)郭熙《溪山秋霁图》卷为首的许多杰作,都是他们过去在日本收藏的中国书画中不曾见过的珍品。经此冲击,内藤湖南对中国书画的眼界大开。

1917 年内藤湖南再访北京,参观了当地士绅为捐助天津水灾而举办的京师书画展览会,饱览数百件上等名作,其中尤以完颜景贤的收藏令他印象深刻,包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寒食帖》、现藏大阪市立美术馆的(传)王维《伏生授经图》卷、(传)李成・王晓《读碑窠石图》轴、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卷等名品。在他的穿针引线之下,景贤旧藏北宋之前绘画有三分之二流往日本,其中一半都被纳入阿部房次郎(1868—1937)的收藏。

被内藤湖南赞许不已的“阿部收藏”,自1942 年其子阿部孝次郎捐给大阪市立美术馆后,至今已有76 年,仍然是该馆馆藏的核心。2018 年,适逢阿部房次郎150 周年诞辰,大阪市立美术馆推出“阿部房次郎与中国书画”特展加以纪念,展品包含数件名留美术史的逸品,并向东京国立博物馆借展相关作品,让观众能纵观阿部房次郎收藏全貌。

作为实业家,收藏书画是阿部房次郎工作之余的乐趣。他曾因商务走访中国,或许当时曾亲眼目睹中国书画,自然地产生喜爱之情。他忧心文物将因战乱而散佚,成为他投入收藏的动机,换言之,阿部房次郎的收藏活动是由爱敬自身文化的热情所支撑。通过回溯名品的收藏史,能观察近代中日文化的交流和文物之流动。或许对华人而言,文物流往日本关西与散佚海外无异,但以阿部房次郎为例,那个时代的收藏家对文物的爱惜与敬意,依然让当下的美术史爱好者们神往与怀念。

第54期(2018年9月号)「古色今香:张充和的诗书画」

↑ 点图可在线预览全书

展览

  1. 黃陽興,〈品“五世同堂”的佛教宝藏:深圳博物馆“物华天宝——辽宁朝阳北塔出土文物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2. 山本堯(賴虹聿译),〈神灵所栖之器:住友藏品中的中国青铜器〉,《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3. 古川文子(何玉新译),〈“赏”古山水 “玩”新风景——冈山县立美术馆“亘古长存的山水:凝望庐山的古今之眼”特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4. 都甲さやか(何玉新译),〈漂洋过海的珍宝:日本大和文华馆“中国‧朝鲜绘画”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5. 林逸欣,〈中国女性的风貌与个性: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百年来中国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6. 王芷岩,〈海上霓裳 旗丽曼妙: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王水衷捐赠服饰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专辑 「古色今香:张充和的诗书画」

  1. 王芷岩,〈愿为波底蝶 随意到天涯:民国最后的闺秀张充和〉,《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2. 〈张充和生平大事记〉,《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3. 白謙慎,〈客情秋水淡:张充和及其书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4. 廖堯震,〈有古人尤其是有自己:张充和绘画中的淡泊与写意〉,《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5. 李如珊,〈记忆的注脚:从张充和《仕女图》探其艺术与交游〉,《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6. 賴奐瑜,〈曲终人不散:张充和《曲人鸿爪》书画册导读〉,《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7. 潘敦,〈听唐健垣谈张充和〉,《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8. 〈诗本无今古:松荫艺术“纪念张充和”主题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9. 清寧,〈“民国闺秀”从未公开的最后收藏:拍场所见张充和作品与遗物〉,《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10. 〈张充和设计并使用 昆曲旦角戏服蓝披〉,《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文物医美

  • 崔筝,〈缝联补绽 拨绒立骨:黄色绒绣虎皮纹猴靴的保护修复与研究〉,《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博物馆

  • 清寧,〈南宋官窑博物馆:御用瓷出产地〉,《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人物

  • 展夢夏,〈潇洒与执着:记中国工艺美术史家尚刚先生〉,《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说故事

  • 巫伊婷,〈上清弟子:赵孟頫《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卷〉,《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非遗拾珍

  • 方雲,〈罗泾十字挑花技艺:心里有形 眼里有活 手里有工〉,《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散步

  • 嚴柳晴,〈广富林遗址寻古:展读一段绵长的上海历史〉,《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本月特赏

  1. 李如珊,〈举杯邀月,共孤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2. 李如珊,〈独坐,观月赏梅〉,《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3. 李如珊,〈那一夜,东坡的身影〉,《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推广

  • 〈香港邦瀚斯秋拍巨献:南宋帝王宸翰风流旖旎——宋理宗楷书《丹砂芳蕊联句》〉,《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4期(2018年9月号)。

 


编辑室报告

游于艺│赖奂瑜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时序入秋,我们为读者带来“古色今香——张充和的诗书画”专辑。谈及张充和(1913—2015)这位“最后的闺秀”,“合肥四姐妹”的小妹,世人往往说她姿容娴雅,精于书法、昆曲,却不一定知道她的诗词、绘画亦有可观。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诗、书、画三种形式上,这三者之间彼此相通,和谐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自唐代便有“郑虔三绝”的佳话流传。白谦慎在《张充和诗书画选》的自序中曾言:“张充和的诗书画是历史悠久的文人艺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在这种传统中,一个艺术家的人生阅历、学养、艺术都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与张充和相知多年的余英时亦言:“她在古典艺术的领域内无所不能、无施不可,是因为她不肯局促于偏隅,仅以专攻一艺自限。”

张充和能有这样通达的境界,与其早年所受的传统教育密不可分。她从小由合肥的叔祖母识修抚养,识修是李鸿章的侄女,她虔信佛教,亦是大家闺秀,自然让张充和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其中有经、史、诗、文,有书、画,还有佛学思想。换句话说,张充和自童年时期便走入古典的精神世界。

钱穆《论语新解》如此解释孔子的“游于艺”:“艺,人生所需。孔子时,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乐。故游于艺,不仅可以成才,亦所以进德。”

诗、书、画、昆曲,都是张充和日常雅好,她游于其中,“如鱼在水,忘其为水”,并不钻研。比如书法,自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开始,张充和在老师的授业下,每日早起临帖至少三个小时,直到九十高龄依旧保持这个习惯。她写书法,除了偶尔为人题字外,主要以临帖为主,既不卖字也不太参展,纯属自娱。也正因为纯粹享受书写,其书法作品反而更淡然洒脱。

张充和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修养与私塾教育,在今日及往后或许再不可能重现了,然而通过她留下的诗文书画与收藏,或许也能为接受西方教育、不停追求专业的现代人引出另一条追寻文化的途径。

第53期(2018年8月号)「为何世人皆爱东坡:苏轼的书画世界」

↑ 点图可在线预览全书

展览

  1. 〈仙风拂面,酷暑消:台北故宫博物院“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2. 〈海纳百川、缤纷多元的海派绘画: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新纪元──清末民初的上海画坛”特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3. 錢玲,〈盛世画事:天津博物馆“清中期绘画特展”管窥〉,《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4. 林逸欣,〈光泽的表面: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中国漆器收藏展〉,《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专辑 「为何世人皆爱东坡:苏轼的书画世界」

  1. 廖堯震,〈枯木怪石,艺术家的心印:谈苏轼《枯木怪石图》的风格与画意〉,《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2. 李如珊,〈偕东坡泛舟夜游:东坡赤壁与传世赤壁图〉,《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3. 高明一,〈超脱与隐痛:苏轼黄州时期的相关书迹〉,《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4. 劉榕峻,〈天工不见雷斧痕:苏东坡的石头记〉,《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5. 清寧,〈朋友慰平生:苏轼的交游圈〉,《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6. 賴奐瑜,〈贬谪路上的美食家:苏轼的私房菜谱数则〉,《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思潮

  • 羅匡,〈西子湖畔论子昂:赵孟頫国际学术研讨会〉,《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博物馆

  • 清寧,〈山西博物院:晋文化发祥地〉,《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文物医美

  • 謝揚帆,〈孤品宝座,再现风华:紫檀木嵌檀香木夔龙福磬纹宝座的修复研究〉,《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鉴藏

  • 蔣念慈,〈通过收藏成就人生:从个人收藏价值到家族收藏的传承〉,《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非遗拾珍

  • 王芷岩,〈有故事的珐琅:从“皇家御用”到“世界奢侈品牌”〉,《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说故事

  • 巫伊婷,〈道士下山:张雨《为子中书种竹诗》〉,《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散步

  • 嚴柳晴,〈此杯只谈风月:在上海泡咖啡馆〉,《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本月特赏

  1. 李如珊,〈梦游,在山水云烟〉,《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2. 李如珊,〈矛盾的隐士〉,《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3. 李如珊,〈非人间〉,《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艺术市场

  • 〈调整期:冷静之中有惊喜——2018北京春拍高价拍品排行榜〉,《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推广

  1. 〈东京中央创立8周年拍卖庆典〉,《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2. 〈东京中央“兰气芸香——木石居藏文房竹雕雅玩”专场〉,《典藏‧古美术(艺术时尚)》,第53期(2018年8月号)。

编辑室报告

清风明月│赖奂瑜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节录自苏轼《前赤壁赋》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先后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鼻矶,遥想800 多年前,三国时代吴军破曹军的“赤壁之战”,写下两篇传诵至今的游记,后人惯称为前、后《赤壁赋》。

那时,他一方面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处在困顿之中,感慨江山依旧,世事已非,对生命的渺小与动荡感到忧伤与无奈;另一方面他又超越个人的困境,豁达地借眼前的水与月指出“变”与“不变”都只是相对的概念,唯有自然取之不竭,是为永恒。

舟上的主客一体两面,伤悲的客人其实也是苏轼,主客的对话都是他内心的交互辩证与开解。苏轼也没有解决人生的难题,他与我们一样会自伤,也会伤春悲秋,可是他找到了一个从容的方式面对生活的困境,这份从容使他的人格、作品都触动我们的心弦。

苏轼个人的赤壁之游,成为跨时代的文化壮游。搬演东坡赤壁的戏剧自元、明、清以降大量出现,至今不绝。书家抄写赤壁二赋,画家描绘赤壁图,东坡赤壁不仅成为历代文人热衷的题材,也进入大众视野,吸引了职业画家加入创作的行列。

他是这样一位独具魅力的现象级人物,而且身兼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美食家等多重身份,在不同领域都留下了耀眼的痕迹。如果现在举办历史名人票选活动,让大众选出自己的文化偶像,东坡先生肯定榜上有名。

本月,由尧震主持,我们从艺术史出发,为苏轼制作一个不同以往的专辑。为何世人皆爱东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答案,答案可能是:他藏在《枯木怪石图》中的心灵印记;他泛舟游赤壁留下延续至今的文化遗产;他在书札中书写的苦闷与悲伤,情感形诸笔墨;他与雪浪石的故事启发后人欣赏自然之美;他与朋友们的交游点滴;他还是个贬谪路上不忘大啖美食的超级吃货。

如今东坡也已成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在理解与欣赏他的过程中,希望我们也能“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